暑假刚过半,不少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已经急着要孩子冲刺了。这几天,从各大书店到电商平台,小一教辅书持续热卖,希望自家孩子在小学的起跑线上一马当先。但教育专家则普遍表示,家长还是应当悠着点,对大多数孩子来说 ,“慢学习”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谨防学习“虚假繁荣”
“我家女儿已经识得至少500个汉字。”“我家儿子不要说100以内的加减法,就是简单的乘除法都会了。”……昨天下午,在吴中路万象城楼上的一家大型书店内,小学一年级读本摆在了很显眼的位置。有家长一边挑选一边自豪地夸赞自家孩子早已轻松掌握一年级的主要课程了。也有家长把目光瞄向了几本小一的速成教辅书籍。有一本专为小学新生编写的辅导书,标明是带着孩子们“一起玩转数学”,内容主要是帮助孩子提升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虽然题目都被设计成找规律、搭城堡、破谜案等各种游戏,但算术的基本运算规则还是需要通过演算来完成的,对于在幼儿园里没有接触过学科教学的孩子,肯定是有难度的。还有一本训练孩子写200字以内小作文的书,也是编给一年级孩子学习的,有心急的家长拿它来给幼升小的孩子做学前的专项练习。对此,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校长王先云表示,要警惕小一新生的“虚假繁荣”现象,就是依靠提前记忆训练获得早期的“好成绩”,这容易让孩子忽略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还会掩盖掉一些能力上的短板,当二三年级学习内容加深,且更侧重理解和灵活应用时,有些“抢跑”的孩子往往会突然感到吃力,进而产生挫败感。
“我都会了”或是陷阱
在2025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课程纲要里,除了“学会汉语拼音”与“学说普通话”两项硬要求,识字、写字、阅读的要求并不高,识字量只定在300个,而且只要会写其中的100个字就行。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没有写作的要求,而是要“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同样,全国一年级数学的课程标准也是对孩子们很“友好”的:“掌握1至100之间数的读写,了解百位数的表示方式。”“能够比较1至100之间数的大小。”“能够用实物、图形等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对于数学运算,一年级上学期只要掌握2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运算,有些省市自定的课标甚至要求20以内数的减法是“不含退位运算的”。
王先云说,家长要防止孩子入学后就跌入“我都会了”的陷阱,当课堂教学内容对孩子来说全是“旧知识”时,他们很容易失去学习的新鲜感与专注力。小学一年级最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恰恰是培养“认真听讲”的习惯。此外,写字的技能需要精细肌肉发育完善,过早强求书写规范可能导致手部疲劳乃至心理厌烦。更重要的是,将学习变成枯燥的重复训练,会严重损伤孩子宝贵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注重体验学习兴趣
“提前学习一般以结果为导向,而忽略教材设计的过程性目标,这很可能导致孩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不足。”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张贞说,不能让幼小衔接的孩子产生“不超前即落后”的焦虑暗示,这会让孩子出现学习兴趣逐渐消退的隐形危机。教育是终身“长跑”,愿孩子带着“我能学、我想学、我不怕错”的心态进入小学阶段,在学习品质的培养中积蓄续航力。
王先云提出,离开学还有近一个月时间,幼升小的孩子最值得投入精力的不是速成一年级的学科知识,而是应当多在“学什么”和“怎么学”上做好准备,即注重体验学习的兴趣。以语文为例,每天坚持15至20分钟的亲子共读,选择带拼音的有趣绘本、故事书。不必刻意教认字股民配资网站,家长可以自然地指读标题,聊聊图画和情节,让孩子感受文字的魅力和阅读的乐趣。对于数学的学习,生活场景的真实运用远比刷题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在带孩子逛超市时,不妨有意识地开展现场学习,比如“帮妈妈拿3个苹果来”,提问孩子“给爸爸买3包饼干,也给自己买2包,一共需要买几包饼干?”还有,教孩子认识钱币、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这样,一方面培养孩子的“数感”,另一方面是将数学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之中。
第二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